斷定/款識 Years | 清 QING DYNASTY |
規格 Specification | 通高:38cm H:38cm |
數量 Number | 1件 1pc |
預估價 Estimated price | HKD 4,000,000-10,000,000 |
拍賣時間/場次 Auction time/location | 2023 AUTUMN AUCTIONS |
轉心瓶有多難燒,來看一下清宮的記錄就可見一斑了,據《乾隆記事檔》中記載:乾隆十八年五月十二日皇帝傳旨,命景德鎮御窯廠督陶官唐英,「燒造鬥龍舟打(角力)鬥人旋轉瓶一件」,而唐英燒成的時間卻是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做一件轉心瓶需費時十八個月,將近一年半時間,其複雜的工藝及艱難的燒製歷程可見一斑。從上之下,集洋黃、果綠、礬紅、金彩,松石綠釉、胭脂紅料彩、藍料彩、鏤雕,等多種工藝,畫面繁復而不雜亂,瀰漫著花香鳥語,又透露出皇室的威儀,可謂巧奪天工,美艷非常。
轉心瓶,又稱「轉旋瓶」、「套環瓶」,在鏤空或開光的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而內瓶上精美的圖案如走馬燈般,通過外瓶鏤空或開光處展現出來。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贊嘆道:「乾隆一朝則華縟極矣,精巧之至,幾於鬼斧神工」。轉心瓶畫工精細,用料上乘,工藝復雜,燒成難度大,完全合符前人之述,其製作也充分展示了中國製瓷技術的巔峰水準。
轉心瓶可說是乾隆朝官窯瓷器中具代表性的新品類之一,在清代造辦處的檔案記載中,常以「轉旋瓶」稱呼之,傳世的轉心瓶數量不多,大部份產造於乾隆時期,學界研究認為轉心瓶的燒造約出現於乾隆八年(1743)左右,由當時的督陶官唐英所創燒,並依乾隆皇帝的品味與喜好,在景德鎮御窯廠持續燒製了三十餘年。
唐英(1682-1756年),號:雋公、蝸寄老人、陶成居士、榷陶使者、陶人等,為清代雍正、乾隆兩朝景德鎮御窯廠督陶官。雍正六年由怡親王推薦赴景德鎮輔佐年希堯督理陶務,至乾隆二十一年卒,唐英先後榷陶二十八年之久,後世稱「唐窯」。唐英初到景德鎮,對窯務茫然不曉,於是「杜門謝交遊,萃心會神,苦心戮力,輿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隨後英「物料、火候、生克變化之理,頗有得於抽添變通之道」。唐英在督陶期間,大力仿肖古名窯諸器,同時努力試驗、創造各種「新式玲瓏巧工之器」,故得鏤雕、鏤孔、玲瓏瓷、巧思天成的轉頸瓶與轉心瓶、旋轉碗等。
查閱《清檔》可見,轉心瓶這項有著精巧設計的雙層瓶器,最吸引目光的就是觀者透過腹部的開光或鏤空處,在瓶身轉動時可以看到內瓶的圖案或精緻圖畫,其接合與燒製的工序繁復。前文述及轉心瓶約始於乾隆八年,學界主要依據唐英於乾隆八年呈給乾隆皇帝的奏摺而推論,奏摺中曾提到「奴才又新擬得夾層玲瓏交泰等瓶共九種」,也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轉心瓶所使用的技法,包括內外兩層相套的「夾層」結構、使用透雕鏤空技法的「玲瓏」,以及瓶體的上下部份分離,但以紋樣交錯的方式相互鉤套而使得瓶身形成一體的「交泰」等表現技法。
此品如大家閨秀,清新脫俗,婷婷立於一眾紛繁富麗、精雕細琢的轉心瓶中。在深受巴洛克風格影響之餘,她依舊葆有著雍正時期對秀雅的追尋,如雋永的宋詞,觀之神怡,久久難忘。器底以青花書「乾隆年製」四字楷款。全器於器形、釉彩和轉動的設計中,無不傳達出乾隆官窯同時將不同風格的創作元素融為一器的表現。器身飾蝙蝠與葫蘆形製懸罄,有福慶連綿之美意,圖案設計雅致尊貴,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是清代瓷器的時代特徵,而皇家御用瓷器更甚。葫蘆在我國栽培歷史源遠流長。葫蘆因其獨有的外形與特性,又被先人賦予了許多美好寓意:葫蘆之形狀似「吉」字,故而常被寓以「吉祥」之意;葫蘆讀音似「福祿」,所以亦常用於祈福,此外,又因葫蘆多籽,故又承載了古人祈求多子多孫的美好願望。同時,外瓶鏤空作延綿不斷的祥雲,配以紅彩蝙蝠,寓意「洪福齊天」、「福祿萬代」。
內瓶通體繪礬紅彩行龍,繪工細膩而嫻熟,毫無猶豫及隨意之筆,於細節處彰顯御窯風範。此瓶在上下、內外空間的雕鏤旋轉中,納時空轉圜於一器,可謂意味深深長。乾隆七年以後,景德鎮官窯的製作以奇巧華麗取勝,尤其被譽為巧奪天工的鏤空轉心瓶,可視為乾隆官窯所做的最大貢獻,其奇巧的套和技法,以今日之技術仍無法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