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定/款識 Years | 清 QING DYNASTY |
規格 Specification | 通高:33.5cm H:33.5cm |
數量 Number | 1件 1pc |
預估價 Estimated price | HKD 3,000,000-3,800,000 |
拍賣時間/場次 Auction time/location | 2023 AUTUMN AUCTIONS |
乾隆官窯青花瓷既與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別,又與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紋飾繁密、染畫工整、造型新奇取勝。特別是對鈷料的把握得心應手,依據需要,彰顯乾隆青花瓷器穩定、渾厚、沉著的元素。而梅瓶為歷代瓷器造型中格調最為高雅的重要器型之一,自宋元以來,價值品質都高於同期其他器型。乾隆時期的梅瓶量少質精,以折枝花果、纏枝蓮,或穿花龍紋最為常見,但就存世數量而言,穿花龍紋遠少於前二者,所以異常珍稀。清人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載“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其最初作酒器使用,其後逐漸成為陳設用瓷。乾隆皇帝一生對梅瓶鍾愛有加,《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曾多次出現關於燒製梅瓶的記載。此時御窯廠不僅好仿製明式梅瓶,亦時常有創新之舉。誠如本品,其闊口、平肩之造型,相較於傳統製式梅瓶,器型更顯挺拔。其穿花螭龍裝飾,更使得本品增添幾許靈動之感。其特殊性和稀有性不言而喻,頗值關注。
此拍品青花穿花龍紋梅瓶口微撇,短頸,豐肩,長圓腹下斂,圈足。器形規整,工藝甚精,底書乾隆標準官窯款。飾繁密的青花圖案,頸及近底處繪海水紋,肩繪蓮瓣紋,腹部繪龍穿纏枝花,體現出乾隆朝紋飾佈局特點。畫工精細,青花發色純正,反映清乾隆朝鼎盛時的青花工藝水準。整體造型優美,氣質典雅,口沿與底脛各繪一道海水浪濤紋,此獨特的邊飾在雍乾之世就是對永宣窯器摹古的象徵。主題紋飾為穿花蒼龍圖。所見四龍橫空而出,穿騰於花叢之中,遒健兇猛,氣奪千裡,神姿各異卻又相互呼應,王者之氣激蕩其中,予人鑒閱之際頓生敬畏之心。其青花發色蒼妍奪目,猶若水墨般淋漓盡致,其胎釉之精良,如玉之瑩潤,彰顯出非凡之麗質,誠為佳瓷名器。梅瓶為歷代瓷器造型中格調最為高雅的重要器型之一,自宋元以來,價值品質都高於同儕。此梅瓶紋飾特殊,其寓含的圖像學含義值得進一步探究。瓶身所繪四龍中有一正面立龍形象,口齒微張,雙目圓睜,鬚髮飄散,不怒自威,此外梅瓶是乾隆朝經典的陳設御瓷,品類多樣,裝飾豐富,而且量少而質精,其中青花一項多為摹古之作,傳世所見為兩類,一是青花折枝花果紋,一是穿花龍紋(本品),而存世數量後者遠遜於前者,異常珍稀。對於乾隆朝青花摹古梅瓶的具體燒造時間,查閱清宮檔案僅一處記載,見乾隆三年《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江西》記錄:“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催總白世秀來說,太監高玉交……宣窯青花梅瓶一件,宣窯青花三果梅瓶一件……傳旨:交與焼造磁器處唐英照樣焼造。”往後數十年的檔案記載再也沒有見到燒造青花梅瓶之資訊,由此可以推斷本品的燒造時間是在乾隆三年左右,為唐窯承命摹製宣窯梅瓶的佳器,是乾隆青花梅瓶重要而珍罕的代表。
參閱: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裡經(下)》P130
2020年10月19,北京保利日十五周年慶典拍賣會,編號5040號,成交價RMB 14,3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