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定/款識 Years | 清 QING DYNASTY |
規格 Specification | 通高:36cm H:36cm |
數量 Number | 1件 1pc |
預估價 Estimated price | HKD 8,000,000-20,000,000 |
拍賣時間/場次 Auction time/location | 2023 AUTUMN AUCTIONS |
瓶小口,直頸,頸兩邊飾如意形耳,扁圓腹,橢圓形圈足,底落「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書款。字體俊秀俐落。
此例扁瓶品相一流、敦碩大氣,然其形製極難駕馭。鑒於器腹寬廣,且撇足小巧,足與腹交接處尤窄,故窯燒時難以安放。再加上器身扁平,使其固有的不穩定性有增無減,而體積越大,諸多燒造難題亦相應遞增。燒造完美如本品者,窯燒過程之艱辛困阻可想而知。
雙耳扁瓶之樣式創燒於十五世紀初宮廷御窯,當時的版本有二:一者無足,就此可參見拙作《形秀色麗四代珍》頁42編號29 (倫敦:1992);其二承撇足,即本拍品之前身,參見前述著作頁39編號26。
這種器身扁圓、口肩之間置對稱雙耳的樣式,可謂源遠流長。十五世紀初釉下青花撇足扁瓶出自永樂一朝,但因器形刁鉆,十五世紀後幾已銷聲匿跡。直至十八世紀,這款極難燒造的瓶式始再度成為宮廷寵兒。乾隆皇帝對之青睞有加,並曾訂製多款扁瓶,其裝飾技巧各異,歸根究底,無非是因為其裝飾技法使燒造過程難上加難。那為何仍要迎難而上,燒造這種別具一格的作品呢?就此,紋飾選材或可提供一些線索。
此瓶器身左右各飾一條威武堂皇的皇家五爪龍紋,自浪中騰飛而起,遊戈於祥雲之間。行龍,龍體矯健、飄逸,騰於雲間遨遊。前肢左右對稱而舞,俯視張嘴,龍首端正威儀,繪線分明,展示了王者的霸氣。這種繪畫形式要求畫工思維要用脫俗技法,體現出龍之威嚴和至高無上皇權的尊貴。
青釉為中國傳統釉色之一,清代景德鎮御窯廠繼承宋代龍泉窯的優良傳統,工藝技術已臻爐火純青,對青釉顏色控製自如,燒製出釉色、質感不同的青釉品種。拍品施豆青釉,釉面豐潤肥腴,釉質勻凈純美,於至純至凈中彰顯乾隆皇帝之高雅品位和宮廷製器內斂雍容的氣度。美的器形與純凈的釉色完美結合,充分展現了當時製瓷工藝的高超水準。
經過康熙雍正兩朝之積澱發展,清乾隆時期經濟發達,四海鹹寧,國力鼎盛,其瓷業生產也達至頂峰,燒造品種之豐富,種類之多樣,裝飾之華麗,令人贊嘆。楊獻穀雲:「瓷品精進,無過清代康雍乾之御窯」。《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記亦有「清瓷至乾隆而極盛,器式之多亦莫與倫比」之語。此件豆青釉抱月瓶即為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乾隆御窯名品。其造型之雋雅優美,洗練柔婉,釉色之臻純剔透,釉質之美令人心折。燒製此種極高水準之豆青釉色,於乾隆一朝同類作品中亦數翹楚之作。《南窯筆記》雲,「夫釉水配法,非有書傳,亦無定則,法多配試,自有獨得之妙。五金八石,皆可配入。色之詭怪,奇異不一,而足千變萬化,俱成文章,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製瓷工匠取天然原料,經火力淬煉,始得釉色天成之韻,無需累贅修飾即能展現瓷器本色之美。青釉在我國陶瓷史上出現最早,並作為一種最傳統的品種貫穿整個中國陶瓷發展史,歷經東漢、六朝、唐、宋、元直至明清不絕,清代景德鎮繼承龍泉青瓷的優良傳統,燒出了深淺不一的各種青釉瓷器,雍正時達到了呈色均勻、穩定的燒造水準,乾隆時期製作技術更為穩定成熟,對於青釉的顏色控製自如,燒成了琳瑯滿目的青釉質瓷器作品。陳瀏《陶雅》評價有:「豆青、東青、茶葉末、蟹甲青數者又各有古雅之氣韻,而不能以相掩。」此件抱月瓶采豆青釉色,質美如玉,於至純至凈至簡中彰顯皇家御器之華貴氣度,內斂雍容,天家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