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款類例,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並錄於《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臺北,1998年,編號13。參見北京出土例,現存北京首都博物館,刊於《首都博物館藏瓷選》,北京,1991年,圖版103。又見吳賚熙舊藏兩相似例,售於倫敦蘇富比1937年5月26日,編號31及32,前者入 L.F. Hay 上校收藏,後再在1939年6月16日倫敦蘇富比易手,編號106,後者則納入大維德爵士典藏,現存倫敦大英博物館,與下文提及之琵金頓舊藏並錄於 Margaret Medley 專文〈Regrouping 15th Century Blue and White〉,《東方陶瓷學會匯刊》,卷34,1962-63年,圖版9。H.R.N. Norton 典藏且有一例,售於倫敦蘇富比1963年11月5日,編號163,曾展於《Mostra d’Arte Cinese/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多奇宮,威尼斯,1954年,編號630。
形製相約、落宣德年款之例,則可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與北京國家博物館二尊,前者錄於耿寶昌編《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北京,2002年,卷1,圖版100,後者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明代》,上海,2007年,圖版33;Derek G. Ide(1979年卒)舊藏一例,後入羅傑.琵金頓(1928-1969年)寶蓄,售於香港蘇富比2016年4月6日,編號19(圖二)。
器形相類但年代較晚之掐絲琺瑯瓶,或嵌寶珠,可能受明初石榴瓷尊所啟。參見一幅天啟皇帝宮廷畫像,其左側繪一掐絲琺瑯例,展於《Power and Glory: Court Arts of China’s Ming Dynasty》,亞洲藝術博物館,三藩市,2008年,頁262,編號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