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定/款識 Years |
明末清初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
H規格 Specification |
59 X 29.2cm |
數量 Number | 1件 1pc |
預估價 Estimated price | HKD 3,000,000-5,000,000 |
拍賣時間/場次 Auction time/location | DEC 28,2022 AUTUMN AUCTIONS |
款識:風姿雪豔之中,隨意點綴。何物不成清賞所,既有寒木,又發春花,新尚書亦應笑而首可。時辛未二月寄上問翁老維摩。清湘石濤濟道人。麓臺補坡石。
鈐印:苦瓜和尚、臣僧元濟、石濤、何可一日無此君。王原祁印。
鑒藏印:問亭鑒賞圖書、輔國將軍博爾都號問亭之章、三希堂精鑒璽、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鑒賞。
本作鈐蓋“何可一日無此君”石濤自用印,“此君”,即竹子。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篇第四十六: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故石濤此階段的竹畫多鈐本印。這一點朱良志先生在其《傳世石濤款作品真僞考》一書中也提到:“而印章的使用也是考察因素之一,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印信,不同的繪畫內容使用印章不同(如石濤晚歲的竹畫多鈐“何可一日無此君”朱文長印)。”
觀此作竹葉用墨由淡至濃大致分爲三層,淡墨溼潤朦朧,構成遠景;重墨爲主要用色,搭建整體佈局;濃墨醒神,拉開畫面層次。
右下角繪坡岸怪石,重墨點苔,澗生雜草。
石頭造型與上海博物館藏《遊華陽山圖》 一軸中極爲相似。山石粗糙堅實,竹葉靈動紛飛,形成強烈的動靜對比,引人深思,妙趣橫生。鄭板橋嘗評石濤雲:“石濤畫竹好野戰,略無紀律,而紀律自在其中……甚矣,石公之不可及也。”
南歸后石濤在畫法上比起成法更加注重墨法與水法的運用融合,以偏熟紙張繪製,運筆水墨交融,富於變化,在紙張上得到極好的呈現,全圖層次明確,酣暢淋漓,足見其功力之深。石濤南還后,梅竹逐漸成爲其主要繪畫題材。簡單而言,梅竹最能展現石濤的筆墨技巧,也最能體現石濤的藝術風格和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