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定/款識 Years | 大清乾隆年製 QING DYNASTY |
規格 Specification |
|
數量 Number | 1件 1pc |
預估價 Estimated price | EUR 300,000-350,000 |
拍賣時間/場次 Auction time/location | 2024 AUTUMN AUCTIONS
|
賁巴瓶造型仿自西藏佛教金屬器具,臺形口,高束頸,圓鼓腹,外撇式高圈足。口沿上部外側飾綠地花卉紋,其下臺形部分以胭脂紅為地,粉彩繪製纏枝花卉紋,頸部以各色變體蓮瓣紋裝飾,腹部以胭脂紅為地與臺形口呼應,其上飾蓮托八吉祥紋,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結等八種宗教圖樣與纏枝蓮相輔相成,其下以變形蓮瓣紋裝飾,畫面飽滿鮮豔,紋飾繁密而不亂,序理有致,落「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礬紅篆書款。
粉彩番蓮八吉祥紋賁巴瓶始燒於乾隆朝後期,用於皇家喇嘛廟或賜予西藏僧侶,其形仿藏傳佛教器具,極具宗教色彩,其中有流者為「壺」,無流者為「瓶」,又以有流者常見,無流者為少,更顯本品珍罕,難能可貴。「賁巴」為藏語音譯,即「瓶」的意思,其在藏傳佛教中可作灌頂、盛聖水之用,據《佛學大辭典》記載:「天竺國王即位時,以賁巴壺盛四大海之水灌於頂而表祝願,密教效此世法,於其人加行成就。嗣阿犁位時,設壇而行灌頂之式。」除此之外,賁巴壺也作為活佛轉世靈童掣簽金瓶而用,如乾隆五十七年《欽定二十九條章程》言:「茲予製一金瓶,送往西藏,於凡轉世之呼必勒罕,眾所舉數人,各書其名置瓶中,掣簽以定」,「各蒙古之大呼必勒罕轉世,令於雍和宮之金瓶內掣簽」。另外,賁巴壺亦可作為佛前清供,正如《乾隆三十四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行文》中載:「十月初三日,庫掌四德、五德將九江關監督伊齡阿送到配蓋……賁巴瓶一件持進,交太監胡適傑呈覽。奉旨:……賁巴瓶一件著在熱河獅子園文供佛前供。其現交配蓋賁巴瓶得時,不必在此安供」。如上述資料,說明瓷質賁巴瓶亦作為禮佛用器。本賁巴瓶作為嘉慶禦窯精品,亦應是清宮禮佛之供。關於賁巴壺(瓶)燒造,清宮檔案內多是乾隆朝的記載,如《乾隆三十一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行文》中記:「十月初四日,筆帖式五德來說,太監胡世傑交青花白地磁賁巴壺一件(隨木座)。傳旨:著畫樣呈覽,準時發往江西照樣燒造,欽此」。《乾隆五十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金玉作》中記載:「十月二十四日,郎中五德、員外郎大達色、掌庫福海、催長舒與來說,太監鄂魯裏交青花白地磁賁巴壺一把(紫檀木座,春耦齋,壺嘴傷折磕缺)。傳旨:將傷折處粘好,壺嘴邊上磕缺處磨齊,呈覽。欽此。」《清宮瓷器檔案全集》載,乾隆三十年至嘉慶十七年多有進貢,乾隆五十九年四月十九日福英進貢松石綠地洋彩寶瓶成對陳貯於佛堂。從目前文獻和實物數據顯示,賁巴壺瓷器始於康熙,乾隆時期燒造量最大,嘉慶以後就基本停止燒造。目前各大博物館及各拍賣行所見的賁巴壺以乾隆時期較為常見,據現有資料,嘉慶前期在工藝上延續乾隆王朝的盛世之勢。本品為嘉慶禦窯延續經典所製,精美絕倫,實為佛前清供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