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定/款識 Years | 清 QING DYNASTY |
規格 Specification |
H:138cm |
數量 Number | 1件 1pc |
預估價 Estimated price | EUR 150,000-200,000 |
拍賣時間/場次 Auction time/location | 2024 AUTUMN AUCTIONS |
此鎧甲歷經兩百多年時光,保存完整,部件齊全,織金所做龍紋細緻入微,龍首豐滿,怒發噴張、身軀健碩,氣勢逼人,具有縱橫四海,撼天動地之威。升騰火焰配以金龍,華麗璀璨,熠熠生輝,奢華中又渲染出如日月之光,八方照臨的天子氣魄。由於具有實戰功能的甲胄,在清代被嚴格控製,只有在皇帝大婚納彩禮時才會將甲胄作為彩禮,賞賜給皇后母家。加之甲胄結構複雜工藝精細,能夠保存下來的更是屈指可數,縱觀各大博物館的收藏和歷年拍賣記錄,此件清乾隆御製石青地織金緞團龍紋大閱甲堪稱清代織繡及武備類收藏的巔峰之作。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清王朝以弓馬定天下,將武備視為開國之基石;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被明軍誤殺於古勒寨之役。為報祖、父之仇,以塔克世“遺甲十三副”起兵,向引導明軍的圖倫城主尼堪外蘭發動進攻。是役,努爾哈赤攻克圖倫城,尼堪外蘭逃至甲版。這次戰役揭開了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的序幕。入關以後曆朝皇帝更加重視武備把騎射奉為祖製,為了保持傳統和整肅軍容,製定了大閱製度和行圍製度,定期由皇帝組織大規模的軍事演習,用以檢驗和提高八旗兵的戰鬥力。大閱作為清代的一項重大的典禮活動,由皇帝全面檢閱王朝的軍事裝備和軍隊的武功技藝,八旗軍隊各按旗分,披鎧戴甲,依次在身著大閱甲的皇帝面前表演火炮、鳥槍、騎射、佈陣、雲梯等各種技藝。屆時旌旗招展,火炮併發。滿蒙漢軍八旗軍陣人數過萬,是清王朝展示武力最為重要的時刻。
乾隆皇帝每年都用圍獵組織幾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以訓練軍隊的實戰本領,並把圍獵,大閱的禮儀、形式、地點與服裝等都列入典章製度中去。大清國皇帝和宗室大臣,凡參加這種活動的,也都要遵循典章根據身份穿戴盔甲以示等威。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收藏有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的清宮兵器,其中就有一批乾隆八旗大閱盔甲。這批甲胄多為棉甲素面無紋飾,內膽為絲綿有一定的防寒作用,但僅用於儀仗,沒有實戰作用,為八旗親兵校尉在大閱時穿用。此件拍品為鐵葉甲,在齊布金釘的石青色緞面之下層疊數百片厚度為兩毫米的精鋼鐵葉,在實戰當中可以抵御刀劍和火器鉛彈的衝擊。兩肩前胸後背及雙膝處各飾有一團織金龍紋,龍形威猛靈動攝人心魄,是皇室甲胄當中特有的紋樣,為乾隆御製。
頭盔為鋼製盔帽精鐵錘揲而成,護額、舞擎、盔頂及護耳均為銅鎏金鏤空雕纏枝蓮紋,工藝細膩精湛;護項,護頸內置鐵葉外布金釘,石青色緞面以雙色撚金加織龍紋;盔上植纓,纓頂端銅鎏金透雕纏枝蓮飾東珠四顆頂托寶石,四周垂大紅片金黑貂纓;兩片護肩居中各飾正龍一團,護胛為銅鎏金鏤空雕纏枝蓮;兩袖、兩護腋、前擋及左擋均飾龍紋;右側無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甲衣對襟,馬甲式,是早期甲胄特有製式,晚清時逐漸演變為通袖式。